西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2021年)
发布人:杨明  发布时间:2022-06-14   浏览次数:910



附件3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高校

(公章)

名称:西华大学

代码:10623





20211231






















一、总体概况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激励追求学术卓越,坚持内涵发展,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培育具有西华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精神,致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省属综合型大学。

西华大学从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围绕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交叉渗透性较强、工程学科专业历史悠久等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明礼诚信、身心健康,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高等教育工作、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学位授权点及学科分布

西华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近3600人,硕士授权点39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学位授权点涵盖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农9个学科门类,拥有2个省一流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具有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与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相适应的育人体系和学科格局。

1-1西华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授权类别

1

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硕士一级

2

法学

0303

社会学

硕士一级

3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硕士一级

4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硕士一级

5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硕士一级

6

理学

0701

数学

硕士一级

7

0702

物理学

硕士一级

8

0703

化学

硕士一级

9

工学

0802

机械工程

硕士一级

1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硕士一级

11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硕士一级

12

0808

电气工程

硕士一级

1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硕士一级

14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一级

15

0814

土木工程

硕士一级

16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硕士一级

17

0828

农业工程

硕士一级

18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硕士一级

19

0835

软件工程

硕士一级

20

管理学

1202

工商管理

硕士一级

21

艺术学

1305

设计学

硕士一级



1-2西华大学专业学位类别一览表

序号

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

1

0251

金融

2

0351

法律

3

0352

社会工作

4

0451

教育

4

0551

翻译

6

0552

新闻与传播

7

0854

电子信息

8

0855

机械

9

0856

材料与化工

10

0858

能源动力

11

0859

土木水利

12

0860

生物与医药

13

0861

交通运输

14

0951

农业

15

0953

风景园林

16

1253

会计

17

1256

工程管理

18

1351

艺术

(二)学科建设基本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学校不断优化学位点布局,突出工科特色优势,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强调以学科引领专业发展、以专业支撑学科建设。学校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部省级平台近20个。学校凝聚学科科研优势,努力服务四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牵头编制四川省农业装备、川菜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攻关路线图。

2021年我校“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汽车测控与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本次周期评估。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教育厅、西华大学三方共建的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挂牌成立,同时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挂牌成立。2021年,省发改委对我校3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进行年度评价,其中四川省水电能源动力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评价结果为“优秀”,全省排名第二,高校排名第一。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1.招生规模与结构

2021年我校招生计划1399人,其中全日制学硕513人、全日制专硕819人、非全日制专硕67人。我校各专业招生计划主要用于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2.研究生录取情况

2021年研究生共录取1399人,第一志愿考生占比逐年增加。考生来源主要为四川省,占比74.12%,其余生源地比较集中的省份有重庆市、河南省和山东省。各学科(专业学位类别)招生人数详见表1-3

1-3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位类别

招生人数

020200

应用经济学

学术学位

40

030300

社会学

学术学位

10

030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学位

60

035101

法律(非法学)

专业学位

24

035102

法律(法学)

专业学位

27

035200

社会工作

专业学位

26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学术学位

51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术学位

11

055100

翻译

专业学位

24

070100

数学

学术学位

26

070200

物理学

学术学位

25

080200

机械工程

学术学位

17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

32

08070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术学位

26

080800

电气工程

学术学位

15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术学位

15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

26

081400

土木工程

学术学位

15

082300

交通运输工程

学术学位

17

083200

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

35

083500

软件工程

学术学位

14

085400

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

130

085500

机械

专业学位

151

085600

材料与化工

专业学位

52

085800

能源动力

专业学位

91

085900

土木水利

专业学位

108

086000

生物与医药

专业学位

55

086100

交通运输

专业学位

27

095100

农业

专业学位

50

120200

工商管理

学术学位

19

120201

会计学

学术学位

7

125300

会计

专业学位

46

125600

工程管理

专业学位

75

130500

设计学

学术学位

52

(四)在校生情况

1.研究生在读情况

2021年学校在校研究生总计3548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137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962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12人;2020年,学校在校研究生总计2983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1242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539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2人;2019年,学校在校研究生总计2427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1123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132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72人。

1-1 3年在校研究生统计图

2.研究生毕业、授位情况

2021年研究生毕业799人,授予硕士学位799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36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7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57人;2020研究生毕业733人,授予硕士学位733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351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19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63人;2019毕业并授位研究生627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33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6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7人。

1-43年毕业及授予学位研究生统计表

毕业授位人数

全日制学术学位

全日制专硕

非全专硕

2019

627

334

256

37

2020

733

351

319

63

2021

799

364

378

57

(五)研究生就业情况

1.研究生就业率

3年学校毕业研究生平均就业率为95.92%,其中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就业率分别为97.92%93.51%96.58%

   图1-2 3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统计

2.研究生就业地区分析

2021年,研究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广东、江苏、北京等5个省市,其中在四川省本地就业近80%

1-32021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统计表

3.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

3年,从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的性质上看,毕业研究生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其中,民营企业近3年占比稳定在40%以上,国有企业近30%,高等教育及其他事业单位约为20%

1-5  3年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

就业单位性质

2019

2020

2021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民营企业

214

40.45%

250

40.72%

285

40.08%

国有企业

152

28.73%

185

30.13%

192

27.00%

高等教育单位

70

13.23%

85

13.84%

89

12.52%

其他事业单位

30

5.67%

31

5.05%

50

7.03%

三资企业

18

3.40%

15

2.44%

42

5.91%

中初教育单位

23

4.35%

20

3.26%

29

4.08%

机关(公务员)

13

2.46%

23

3.75%

20

2.81%

科研设计单位

3

0.57%

6

0.98%

7

0.98%

其他

5

0.95%

1

0.16%


0.00%

4.研究生就业行业情况

2021年,从研究生就业单位行业上看,毕业的研究生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制造业、建筑业及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总共占比达70%左右,其中教育行业的就业占比稳定在20%左右。

1-4  2021年研究生就业行业分析

(六)研究生导师队伍

1.导师职称结构

2021年学校硕士生导师共6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39.7%,副高级职称占比44.6%,中级职称占比15.67%(均具有博士学位)。2021年新增硕士生导师87人,具有博士学位73人,占新增导师总数的83.9%



1-5  2021年导师职称结构


2.导师年龄结构

我校导师的年龄结构合理,49岁以下的中青年导师460人,占比约74.3%50岁以上的导师159人,占比约25.7%

1-6  2021年研究生导师年龄结构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办学,围绕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开展工作,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学校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各类交流学习项目,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稳步推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力求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学校已与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加拿大、奥地利、匈牙利、瑞典、黑山、印尼、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尼泊尔等国的70余所海外高校以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科研合作、师生互访、学生交流交换、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在来华留学方面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时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

 西华大学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西华大学泰国曼谷易三仓校区”,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海外校区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合作办学水平,深化与泰国大学的教育合作。学校还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意大利罗马一大、日本山口大学、印尼三一一大学、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签署了研究生层次联合培养协议,选派学生赴对方学校攻读硕士学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

通过夯实思想基础、鼓励科学研究、利用信息手段切实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参加“经典阅读”读书分享会等主题支部组织生活,为研究生党支部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提高研究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积极开拓新媒体教育阵地,鼓励研究生灵活利用时间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和时政要点,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二)推进研究生思政工作

1.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五育并举”实施路径,加强在思想育人、文化育人、身心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五个方面的有机融合结合,做到育德与育心、知识与素质、身心与健康、守正与创新、学习与实践的五位统一。加强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育人活动,着力在课堂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文化活动、校园网络、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等方面,发挥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2.高度重视研究生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对研究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做到防治结合。加强导师和辅导员对研究生的心理关怀和帮扶。召开研究生思想动态座谈会,精准掌握研究生学业、心理、就业、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诉求,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安全稳定风险。

3.积极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求,采取专题培训、教育进修、思政能力提升班等方式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的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

4.大力加强研究生学生干部和党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组织专题教育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校研究生会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持续开展了“参观烈士陵园”、“黄继光纪念馆”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5.切实抓好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举办“研之有理”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营造学习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专题教育会,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

(三)做实研究生资助工作

学校统筹安排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和各类奖助评审工作。学校修订研究生有关奖助工作文件3项,并指导、督促各二级培养单位及时制定奖助评审细则。202146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112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3339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按时按要求发放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按月发放。

做好研究生的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工作。及时举办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的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评选2021届优秀毕业研究生76人,其中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24人,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52人。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学校召开了西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会议总结了学校研究生教育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措施,并对“十四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进行研究生课程建设。

1.制定“西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大力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研究生思政课程精品课、全英文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研究生慕课(MOOC)课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研究生课程。

2.落实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的要求。增设《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专业基础课,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教育、学术(职业)伦理的要求和学术规范的指导。

3.落实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增设《乒乓球》体育类、《视觉艺术研究》美育类等公共选修课,设置社会实践(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环节必修课程。

4.发挥课程教学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开展。2021年新建研究生示范课3门、撰写专业学位教学案例25个。

(二)导师选拔培训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切实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和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修订了《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修订)》,明确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导师选拔、考核、培训、行为准则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扎实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

结合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西华大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试行)》,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制订《西华大学师德专题教育方案》,开展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 “赓续百年初心 担当教育使命”教师节座谈会、“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教职工主题演讲活动,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日常、贯于经常,增强教职工爱党、爱校、爱生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师成长全过程。建立《西华大学教职工荣誉体系(试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以引领、激励和成就为导向,表彰在教学、科研、教辅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优秀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出台《西华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综合考察实施办法(试行)》,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综合考察作为学校人才招聘、年度(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首要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学科研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

(四)学术训练情况

学校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成立研究生科技创新服务团、培育研究生创新训练工作室、评选研究生学术之星等措施,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1年研究生主持省部级项目7项、市厅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90项,涉及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项目、研究生创新基金、西华杯等。2021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以上期刊论文200多篇,授权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100余项。

(五)学术交流情况

学校采取经费资助、小组组会、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等多种措施激发研究生主动参与学术交流的兴趣。

1.通过学科建设经费、导师科研经费、研究生业务费、研究生创新基金、西华杯等多种途径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2021年有27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35人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其中24人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26人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2.组成学习小组,形成定期召开组会的制度。促进研究生交流科研进展,分享重要文献和学习心得,扩展知识范畴,优化科研方案,碰撞出学术思想的火花,同时让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学会聆听他人,提高阅读文献和汇报宣讲的能力。

3.开展“硕听博说”学术报告;邀请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家走进校园,开展学术大讲堂;举办“研之有理”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分享优秀研究生代表的科研经验;举办学术沙龙。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研究生开阔视野和掌握新知的渠道,为研究生进行学术科研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浓厚学术研究氛围。

4.积极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主办“西部高校外语学科与教师发展高层论坛”、 “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论坛”,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联合举办以“外语教育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的“西部高校外语学科与教师发展高层论坛”,协助组织“第十一届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学术会议”等。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学校立足四川,以为四川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主动围绕对接服务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加数字经济”的现代工业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严格规范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修订、制定13个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补齐补强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一)人才培养方面

1.不断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新增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项目等五大类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推进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培育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2.制定研究生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和审核要求,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开展研究生教材建设规划和立项研究,对教材的选用进行严格把关。

(二)科学研究方面

学校响应国家成渝双城建设战略,联合西南大学共建“川渝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增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2021年学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专利数量及转化金额总数取得一定增长。学校平台总量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升,逐步构建起与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布局相匹配的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撑。

(三)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

学校积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等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共建蜀学研究中心;与宜宾等市共建川南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我校研究生积极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并做主题发言,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传承优秀文化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时举办学术写作座谈交流会、“文心”论文分享交流会、悦读者·易起读书会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校研究生与成都电视台合作,翻译“新新都”文化宣传片,较全面的介绍了天府之国的巴蜀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巴蜀文化走出国门;翻译的《成都精览》受到川报观察、四川之声、四川经济在线和大公网等媒体的关注,省领导将译作分别赠与瑞士和波兰驻成都总领事,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和四川省中外优秀文化传播普及基地将该书向全省普及推广,受到持续关注。

我校研究生聚焦三星堆文化、邛窑陶瓷、绵竹年画、自贡盐文化及宫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设计服务,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水平文章、参加学科竞赛,在文创设计、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修订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的通知》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四川省有关要求,编制印发了《西华大学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方案》,对本轮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为扎实做好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检查学校学位授权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证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打下基础。此外,学校第五轮学科评估已完成材料报送、信息公示、调查问卷、异议处理等工作。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 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知》要求,2021年四川省组织实施了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我校抽检论文中评审总体情况良好。其中良好率以上占75%,无存在问题论文。从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不强、严谨性不够、研究深度不够、国际视野不足、文献综述归纳不够等问题。

(三)学位论文双盲评阅与答辩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对所有的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同时所有学位论文由校学位办利用第三方平台统一盲审;答辩方式为盲答辩,由各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牵头单位统一组织,研究生院对各单位的答辩现场进行督导。从论文评阅和答辩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控制不够重视。

(四)学科建设问题

1.对标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条件还有差距。基本条件还有部分短板,缺乏高层次学科平台,高水平成果产出少,高层次人才数量少,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

2.学科交叉融合不彻底,一流学科带动整体学科建设作用不明显。学校的四川省一流学科在人才、科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它们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体现不明显。目前,学校也在积极通过学科平台和创新研究院,将分散在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设备资源、科研人员汇聚在一起,激发科研人员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有效推进学科交叉研究,但是还未建立彻底的学科交叉融合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在设备共享、人才聘用、考核评价、成果归属等管理制度上的融合机制。

六、改进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引,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全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制度,优化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学术和科技创新,努力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投入,强化导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抓实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创新研究生党建模式,发挥党建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实施“红船·领航”计划。探索依托导师科研团队、实验室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建立若干个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创新支部建设机制,着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通过创新性研究生党支部的支部建设,举办系列学术交流、创新争优、安全教育等活动,提升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科研能力。

2.实施“思政·先锋”计划,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效果。

加强研究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教育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梳理研究生日常管理、奖助评审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要通过抓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促使研究生教育管理效果提升,确保学生稳定、思想向上、学习积极。

抓实研究生学风,以优良学风带动研究生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生寝室文化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两个抓手,不断增强研究生的文明风尚和学术创新的动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将更多精力集中到科学研究和专业学习上来。

(二)强化研究生选拔与培养工作

1.拓宽招生宣传渠道,精准选拔人才,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通过对近年的报考数据分析,我校报考率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所录取的考生来自“双一流”高校生源少。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学校将在不断巩固原有生源地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生源地区,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构建网络宣传体系,优化线下咨询,具体分析各专业生源情况,实现精准宣传。在招生宣传时,引导考生了解自身优势及准确进行个人定位,有效进行一志愿报考;强化招生宣传后跟踪再宣传,吸引我校已录取考生所在本科学校优秀学生及本校学生报考;探索建立优秀生源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二级招生单位牵头、导师带动、优秀生源宣传的生源基地。同时,在招生考试中精准选拔人才,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

2.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五育并举”工程,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一流学科,强化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成果培育工程,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进双创教育,强化协同育人。健全研究生分类培养,强化导师职责,规范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加强质量保障。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改革,努力提升生源和就业质量,提升深造率就业率。

(三)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执行

根据新变化新要求,及时修订和制定相关文件,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各环节管理职责,把抓监督、抓执行贯穿管理全过程。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分类制定不同学科、类别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满足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的要求;严格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细化答辩流程,提高问答质量,杜绝走过场,走形式;加强学位论文的校内抽检和抽检结果的运用,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材、研究生教学团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生教学案例等质量工程项目。进行成果凝练,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育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力争突破省级和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五)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重点打造优势特色学科

改革学科建设体制, 强化学科龙头地位,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学科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学科组织框架、学科资源配置和学科评价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及学科评价模式。控制学科专业规模,以学科布局为基础,建立健全以建设质量为标准的学科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打造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建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逐步推进学科群建设。

2.切实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改革科研组织,改革科研评价,大力优化科研布局,坚持科研强校战略,实施“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一体化建设,建设创新平台。提升科研规模水平,使项目成果上台阶,力争国家级项目数量取得突破性进展,鼓励高水平论著成果。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围绕区域发展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发挥典型引领。优化师资规模结构,扩大专任教师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博士引进培育工程,大力支持校内教师定向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加强学校人才引进、师资培养培训计划编制和组织领导。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加强校内人员培养,全面提高教师质量,提升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

1.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和学科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一是进一步开展“全职领军引进”和“柔性引智”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全职领军教授、柔性讲座教授在教学科研中的引领作用。二是拓宽引进渠道,加大引进力度,充分集成各类师资计划与政策资源,利用四川省人才激励计划、教育部“111引智”计划、国家(四川省)重大人才工程延揽师资。

2.开展岗位聘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实施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建立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教师的两级考核模式;健全高层次人才遴选和晋升机制,建立青年高层次人才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绿色通道;构建教师教学多元评价机制,通过对教与学的主体、课程、环境等调研,了解一定时期内教育教学的困境,为学校、师生提供合理的信息反馈;通过开展教学竞赛、评优评奖类活动促进教学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导师新增、培训、考核、评价、奖励、约束机制,实行导师岗位动态管理,将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考核情况纳入导师评价体系。

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从研究生导师的选聘、考核、培训以及岗位职责全方位加强管理,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健康成长。

(七)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泰国易三仓大学、印尼三一一大学、日本山口大学及法国里尔大学等为主要依托,深入实施学校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鼓励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开展国际科技精准合作。提高留学生教育培养质量,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适度扩大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建立来华留学生导师遴选制度,健全规章制度,推动来华留学教育规范化,逐步推进同质化管理,持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